首页 > 科研团队 > 合作学者 > 张万斌

张万斌 | 教授

张万斌 |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和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在催化剂的创制、反应的设计以及药物可工业化工艺的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标志性和系统性成果。

1. 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理念的手性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多例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反应已被国内外知名公司所采用,用于重要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2. 发展了多例高效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基于催化剂与底物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开发了 Ni、Co 等丰产金属催化的高效不对称氢化反应,其催化剂用量可低至万分之一,使这类反应有了工业化应用的可能;开辟了手性双金属协同催化策略用于立体发散性合成新领域,解决了含多手性中心产物的非优势立体异构体合成的难题;

3. 大品种手性化合物的可工业化合成:开发的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新工艺已完成 500升规模的中试以及连续流自动微反应器合成,盖茨基金会与相关企业合作正在推进其产业化;开发的薄荷醇的高效不对称氢化合成新工艺,已被万华化学所采用并已建成年产 1000 吨的生产车间,并计划建设年产万吨级的生产线。自主设计开发的双环咪唑催化剂在磷手性控制方面(比如核苷前药和农药)表现出独特的性能,最近成功用于抗新冠肺炎药物瑞德西韦的首次不对称催化合成。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教委和经信委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等。已发表包括Nat. Sci.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在内的高水平研究论文2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并应邀参与了4本英文专著(章)的编写工作。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或技术转让,其中“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入选201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12年上海市十大科技成果。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4)和上海领军人才计划(2016),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曾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201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等多项奖励。

获奖及荣誉:
  • 2020 日本JSPS Fellow
  • 2019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
  • 2016 上海领军人才
  • 2016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14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 研究方向
  • 合作产品
  • 工作经历
  • 学术成果
基于二茂钌的手性配体(Ruphox)及催化剂双环咪唑骨架手性配体(DPI)

专利:申报人(按原排序);专利名称;申请年份;申请号;批准年份;专利号

  • 张万斌,张振锋,陈建中,董菁,鲍元野,张永振,黎源;“一种由柠檬醛不对称催化氢化制备手性香茅醛的方法”;申请年份:2015/10/20;申请号:201510685884.3;批准年份:2017.06.16;专利号:ZL 201510685884.3.
  • 张万斌,刘德龙,王家豪;“一种面手性双反应中心钌催化剂及其合成与应用”;申请年份:2013/3/22;申请号:201310095358.2;批准年份:2016/12/28;专利号:ZL 201310095358.2.
  • Wanbin Zhang, Fang Xie, Fang Fang;“2,2',6,6'-Tetrasubstituted Aminophosphine Ligand and Its Synthesis Method”;申请年份:2007/8/10;申请号:12/377,000;批准年份:2014/5/20;专利号:US 8,729,303 B2.
  • Wanbin Zhang, Fang Xie, Delong Liu, Li Luo, Genghong Hua, Jian Shang;“C2-Symmetrical Ruthenocene Diphosphine Ligands Only With Surface Chirality and Their Manufacture”;申请年份:2007/6/8; 申请号:12/303,767;批准年份:2013/8/13;专利号:US 8,507,705 B2.
  • 张万斌,刘德龙,袁乾家;“一种由青蒿酸制备青蒿素的方法”;申请年份:2012/6/5;申请号:20121018156.7;批准年份:2013/5/8;专利号:ZL 20121018156.7.